hth华体会官网-博尔顿客场战胜诺里奇,取得保级关键胜利
18
2024 / 09 / 18
来源军报记者
重诺担责奥格斯堡告别降级区,取得保级关键胜利,撑起和平蓝天
就在几天前,当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卫戍区装备部副部长江汉刚步入今年的hth华体会官网两会会场时,奥格斯堡告别降级区,取得保级关键胜利他曾经所在团队的最后一批奋斗在利比里亚承担维和任务的战友正在万里高空,乘坐联合国包机返回祖国。从2003年开始,延续奥格斯堡告别降级区,取得保级关键胜利了14个年头的中国军队在利比里亚的维和任务宣告胜利结束。
2008年,时任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政委兼工兵分队队长的江汉刚,在身患胃癌的情况下,愣是在任务期即将结束的最后几天,突击组织建起了一座“冀河大桥”——原有的桥梁已经坍塌,而这正是一条从港口向内陆运送救援物资的主要通道。
?全新的“冀河大桥”立刻成为当时利比里亚最长的大桥。在部队撤回前,利比里亚总统艾伦·约翰逊·瑟利夫专程来到维和部队,这位非洲大陆的第一位女总统要亲自看看这群创造奇迹的人。
奋斗在利比里亚的江汉刚,正是中国在维和领域承担国际担当、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的一个缩影。从2003年至今,中国军队积极践行《联合国宪章》精神,先后向利比里亚派出10297名官兵参加维和行动,其中包括成建制维和部队官兵10168名,军事观察员和参谋军官129名。
?其间,中国赴利维和工兵分队共勘察修复道路7500千米,架设、维修桥梁69座;运输分队累计行程1300万千米,运送各类物资93万吨;医疗分队接收诊治患者5万余例。中国维和军人为联利团工作的顺利展开,为利比里亚和平事业的推进作出重要贡献。
利比里亚的维和任务也被认为是联合国开展的60余个维和行动中最为成功的行动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末,利比里亚爆发内战以来,战火一直持续到了新世纪。战争损毁了这个国家绝大部分基础设施,国家和社会的运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持续的恶化状态。
?直到2003年8月1日,联合国通过决议,授权建立维和部队。8月18日,利比里亚各方签署《全面和平协定》,这个国家的重建工作才再次提上议事日程。9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509号决议,成立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开始正式推进维和行动。
而中国维和部队,就是从这时起,参与了重建这个国家的历程。秉持“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把“军民鱼水情”当作一切行动基础的人民军队、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主动去开展“军民共建”的人民军队,从这时起,在新的舞台开始了新的征程。
?迈出国门,接受打赢历练
维和官兵走出国门,一个大大的问号萦绕在所有人的心头——中国军队从训练场迈向维和危险地域,收获了什么奥格斯堡告别降级区,取得保级关键胜利?
对于维和官兵来说,那一块非洲西部的异乡土地,虽不是两军对峙的战场,却也充满着各种凶险和挑战。官兵会经历频发的武装派别冲突,会面对埃博拉、霍乱、疟疾、登革热等疾病的威胁。
“到了利比里亚,我们发现任务远不止自己设想得那般简单,艰难程度和危险系数超出了大家的想象。说‘枕着敌情睡觉’也不为过。”第19批赴利维和的运输分队士兵宋琳告诉记者。
采访时,第18批维和部队运输班士兵冯云龙告诉记者他曾遭遇的一次险情。2016年7月底,按照联利团要求,部队运输一批油料到200千米外的邦加地区。这一路,他们遇到了意外。
?在利比里亚,油料属紧缺资源。运输途中,冯云龙发现一辆皮卡正靠近车队最后一辆运油车,一名不法分子用木棍敲打油车,这显然是在试探车队的防卫。“对方有没有枪?有多少人?”一连串问号从冯云龙脑海中闪过,提醒驾驶员“注意观察行驶情况”的同时,冯云龙通过对讲机汇报情况,一边整理武器装具,做好战斗准备,一边通过车载扩音器向对方喊话。此时,带队领导通过对讲机命令警戒分队下车,成防暴队形。看到我军部队全副武装不离车辆一步,不法分子悻悻离开了。
14年间,19批维和官兵赶赴利比里亚执行任务。每一次维和,官兵面对的都是一个新的环境,遇见新的问题。在终日的颠簸、终日的冒险、终日的征服中,一代代维和官兵积累了众多“经验体会”,通过报告会、指导手册的形式,传递给了更多的官兵。一位士兵曾在日记里写下这样的文字:可在动脉附近系上一条三角巾,以应付可能遇到的外伤,止血包扎;睡觉时,防弹衣、手电筒、对讲机等装具需放在一臂之内,常用武器应存放在宿舍,等等。
“害怕过吗?”记者问宋琳。
“说不害怕是假的。”电话里,宋琳停顿了下,“但‘准战场’的历练不仅提高了我的军事素质,更让我懂得了军人如山的使命与担当。”
毛主席曾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在和平年代,赴海外执行维和任务,对中国军人而言是一次千载难逢的锻炼机会。
?在利比里亚的14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没有脚本”的行动。中国军人在维和行动中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我军迈向世界一流军队“新长征”中的坚实脚步。“参与海外维和行动,不仅有利于树立起我军的良好形象,还能提高我军未来应对非传统安全领域威胁的能力。同时,它还提供给我们一个近距离观察、学习外军的机会。”国防大学教授韩旭东告诉记者。
“2005年,我主动提交了维和请战书,有朋友说我瞎折腾,在国内不好好待着,跑到国外‘冒险’,不值。我不这么认为。” 第3批赴利维和军人赵吉辉说,“这是一种磨练。在经历了严酷环境的考验后,我才敢说,自己是一名合格的战斗员。”
?帮扶无国界,真情架起友谊桥梁
2017年2月3日,在即将结束任务返回祖国之际,第19批维和官兵再次来到当地新起点学校,给学生带来了食物和学习用品,孩子用热情的歌声表达感谢。
第19批维和工兵大队政委王锁勇告诉记者,多年的战乱给利比里亚带来严重创伤,维和军人的职责就是让当地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多架一座桥、多修一条路,可做得再多,都觉得不够。
这不是王锁勇一个人的想法,每一位去过利比里亚维和的中国军人都有这样朴素的念头。
原北京军区某工兵团的政工干事李向光曾写过一首名叫《月亮新娘》的诗:月亮新娘/你还怨恨我吧/我毅然告别你的花期走向远方……我请求你的原谅/我是为了你/和像你一样的新娘们/不再苦苦地等待/不再幽幽地哀伤……小诗歌里有大情怀。出国维和,往大了说是维护世界和平,往小了说,就是为了异国他乡人民生活得更加安宁。
?14年来,在利比里亚,中国维和官兵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叹服的“中国速度”“中国质量”,成为联合国维和部队中的“放心品牌”;“零违纪”“零遣返”,中国军人用过硬作风塑造“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
架桥、修路、问诊的间隙,中国维和官兵还力所能及地为当地群众做好事,走学校、进社区、修缮房屋、赠送学习用品,为当地军民讲解农具使用方法和水稻播种技术,无偿为群众发放药品。饱受战争之苦的利比里亚人见到拿枪的人,哪怕是维和军人,也会下意识地往后躲,唯独见到中国维和官兵,会主动接近,竖起大拇指说:CHINA,GOOD。时任利比里亚外长的尼梅利曾感慨:“利中两国关系用‘友谊’这个词来描绘是不够的,至少是兄弟般的关系,因为中国军人把利比里亚当作自己的祖国来帮助。” 在利比里亚,有一条“中利友谊路”,那是利比里亚唯一一条以两个国家的名字命名的道路。
“虽然中国军队在利比里亚的维和任务结束了,但是在其他维和任务区的战友仍战斗在一线,而且还会有战友陆续‘走出去’,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为维护世界和平而来。”3月5日,在接受《解放军报》记者采访时,江汉刚说。
?14年,说长不长,不过是14个四季的轮回;14年,说短不短,它汇集了4000多个日夜的点滴奉献。14年接力奋战,中国军人在利比里亚洒下无数汗水,倾注无数心血,培育出了友谊之树、和平之花。中国维和军人用实际行动告诉利比里亚的人民,在那遥远的东方,有一个温暖的朋友,名叫中国。
(彭况、汪娜、狄伯文、李志涛)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